前言:在头条上陆续写了两篇关于人物事迹的文章(彭加木、余纯顺)后,真没想到引上百万的人阅读,数千条的评论。而在这些评论中的只言片语会发现很多看头条的人在他们生活中就和这些人有过真实的交集,世界很大,也真的很小。当我将个人已知的东西,通过网络资料整合到一起,再透过自媒体形式发布出来。能够引起一些人的共鸣、触动,从我角度而言,倍感荣幸。在此过程中,陡然间也发现另外一个自己的存在,我会每天坚持去整理写下去。
中国航天技术现在已经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而在这些光辉的背后,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了解老一辈的航天英雄们的曲折。从本文起,将开始整理关于我们国家国防航天发展的里程碑事迹,这个过程毕竟也不是一两篇文章就能讲明白、说清楚的,我将分阶段来写,请大家不要喷我。
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纪实(一)
1957年世界共产主义运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新中国的领袖毛泽东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出国参加国际性会议,就像40年前他第一次走出韶山,仍在苏联机场的欢迎仪式上,他提到了苏联刚刚发射上天的卫星,并在随后的大会上提出苏联十年赶上美国,中国15年赶上英国的目标,中国共产党刚开始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重新构建起自己的家园。在所有亟待解决的千头万绪的项目中,火箭被列入重中之重,自古以来只能把酒问青天的中国人想要一部登天。
20世纪40年代发生在欧洲战场上来自太空的连声巨响,让全世界领略到了那些重返大气层的火箭所产生的巨大威力,从此领导那里,成为毁灭武器的新名词。当时正在陕北山沟里扩展的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们将这一声又一声的巨响深深的埋在了心里。12年后的1957年再一次来到苏联的毛泽东及其随行的元帅将军们不仅与慷慨的苏联老大哥签订了接受包括国防武器技术在内的500多项援助协议,更在莫斯科广场的阅兵式上开了眼。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看到了最新型的火箭,它就像一把战神的利剑,作为军人,谁不想手中握有战无不胜的神奇之剑。
但是想要这些的代价将是巨大的,新中国建立后领袖层明显的感觉到外来威胁的存在。因此,国防科学技术的发展成为重要的议题。作为国家总理的周恩来,在给制定第一个科学技术规划的工作人员讲话时,连用了最先进尽可能最短缺最急需等极限的形容词,可以看出此时新中国领袖们的急迫心情,当时这些技术的唯一来源是盟友苏联,然而苏联当时只同意接受50名中国留学生,不愿进行具体的技术援助。
在五星红旗升起的第二个月,中国科学院宣告成立,新的中央政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并召唤海外学子回国。1955年秋天的一个早晨,在波涛滚滚的太平洋中匆匆急驶的克利夫兰总统号轮船甲板上站着钱学森和他的夫人。此行这对夫妻并不是旅游度假,而是实现自己一个饱受磨难的理想,回到祖国。在此之前,由于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的是高精火箭技术的研究,因此在他提出希望回国的意愿时,美国有人声言宁愿枪毙他也不能放他回赤色中国,于是他的回国成为当时刚刚结束朝鲜战争的中美两国外交上的一场各取所需的谈判。
那是非常的年代,建设一个新中国的激情得到最充分的释放,一切都在以高速度运转。中国科学院发展纲要制定近一个月,国务院成立了当时对外并不公开的聂荣臻为主任的航空工业统一领导中国航空和火箭事业,中国的航天事业开始起步,一回国的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院国防部第五研究院。
当时,办公地点还没有着落,位于北京海淀区北洼路的北空466医院被命令在最短的时间内搬走,一群神秘的人紧接着进驻了这所还弥漫着强烈消毒药水味道的医院。1956年10月8日恰好是钱学森回归祖国一周年的日子,聂荣臻元帅亲自主持国务院成立仪式,钱学森任院长,刘有光为政委。然而当时他们的全体部下新调来的156名大学生和国务院当时的各级干部别说火箭的基本概念,就是火箭的模样都没人见过,所有的人中间只有钱学森在美国搞过火箭。于是,与其说这天是第五研究院成立大会,还不如说是火箭启蒙训练班开课的日子。
1956年7月,因为国际形势的演变,苏联在新技术援助方面有松动的意思。9月,以聂荣臻为团长陈赓宋任穷为副团长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赴苏,双方于10月15日签订了中苏著名的《双十协定》及新技术协定,中国人开始准备扶着老大哥的肩膀登天是代表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苏联去学习是那一年代里众多年轻人向往的目标。在中国派往苏联的大批留学生林,其中有一些经过严格审查的从事火箭专业学习的年轻人,他们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为新中国航天领域里的中坚力量。
国家领袖也把建设祖国振兴民族的希望寄托在年轻一代身上。1957年,来到苏联的毛泽东专门来到莫斯科的中国留学生中间,他在充满激情的讲话中用双手捧给了年轻人一个世界,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著名的演讲词成为激励整整一代人奋斗的力量。
在这次讲话中,喜欢引经据古典的毛泽东引用了中国文化里一个最孱弱女性的对白来形容当时世界上东西方两大阵营的拼死竞争,从此古典小说红楼梦里林黛玉讲的,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这句话成为那一时代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句经典语言。
1957年12月24日,一辆从莫斯科出发的专列抵达北京,车上除102名苏联火箭技术人员外,还有一份苏联还给中国的厚礼两发p1近程地地导弹,在史书上记载着200年前火箭故乡的中国,康熙皇帝曾送给俄国沙皇两箱古代火箭。200年后,苏联老大哥又将两枚现代火箭送给了中国这位小弟弟。
当时苏联提供的两法p1型第一代弹道式导弹,其中一发是供教学用的解剖弹,另一发是完整的实弹。据送弹来的苏联专家讲装上推进剂就可起飞,由于设计图纸和工艺工装资料没有同时到达,而国家又急着要火箭,当时中国人的当务之急是分解导弹结构,照猫画虎测绘出所有零部件的尺寸,以供生产加工部门仿制。这个计划当时为保密,定为代号1059。意为像1959国庆十周年献礼的含义,有人注意到在20多年前共产党几乎陷入绝境的那次长征中,1059在当时红军使用的电报密码里是个。要拆卸一个直径两米长度近20米的导弹,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弹体发动机到每一个螺钉垫圈都被细心的拆下包装,做好记号拿去测绘,这一过程进行了半年的时间,所有参加的人员都被兴奋所笼罩,天天通宵达旦,日夜苦战,很快工厂就加工出一大批零部件,然而等到年底原文资料图纸到达后一对照,所有人都凉了半截,原来之前那种靠简单测绘生产出来的产品与尖端科技产品的技术与质量要求有很大差距,先前自制的零部件大部分要返修或者成为废品,仿制工作遭到第一次挫折。
虽然苏联人答应的只是提供几个旧型号供仿制利用的相关技术资料,但他确实帮助当时的中国在短时间内组织起一个生产导弹的协作网。这一时期,中方人员认真的向苏联专家学习,不仅学到了技术,还自行研制了部分新材料。那段时间全部生产还是立足于国内,这在后来苏联撤退专家时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但苏联来的专家那时候非常的保密,他们上课的教室黑板上写了的东西,讲完以后所有的都要擦得干干净净,其他人谁都不能看到这些资料。当时他们的资料就算是一斤黄金去买都不卖,非常的昂贵,年轻的科技人员凭着一股激情开始了神秘而艰难的探索。
当时的研制地点在北京市西边距八宝山不远的永定路,由于保密的原因规定,所有人员不能同家人亲朋同学讲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因此在早期航天人中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心系航天生在永定路,死在八宝山。那时候办公桌和那些科研楼,晚上一般都是很少有哪个窗户不亮,人们每天睁眼看到的最多的标语,千方百计快快快。当时火箭技术队伍中的百分之八九十都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中专毕业生,虽然满腔热血,且缺乏对于火箭制造的知识经验,然而在哪个逼着你迅速成才的时代,很多人下场后就担当起设计师的职责,以至于有人开玩笑把这样年轻的设计师成为杀鸡师。
中苏关系蜜月的年代里作为学生,中方人员学习态度是谦虚,因为他们急切的渴望学到尖端技术,作为老师,苏联专家的态度也是诚恳,中国人在纺织过程中确实学到了许多有关生产的技能,在所有的苏联专家都严格根据中苏双方签订的协议内容,只回答中方技术人员提出众多问题中的仿制问题,其他闭口不谈。
到了1960年,正当中国仿制p2导弹的工作进入最后阶段时,中苏之间关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大论战开始,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下令全部停止,根据先前的协议正在进行的对中国的援助,苏联撤走全部援华专家,并带走了全部图纸。刚刚起步的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眼看将遭受灭顶之灾,尖端武器还能不能继续研制生产成为那时中国的当务之急……
提示:自媒体不能像小说一样占用大篇幅,开始阶段就写这。下一篇会尽快整理好,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