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资料记载,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农历二月初二,我国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谚语,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传说
相传,武则天当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内不许向人间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龙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将司掌天河的玉龙打下天宫,压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还立了一块碑,上写道: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正在翻晒金黄的玉米种子,猛然想起,这玉米就象金豆,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于是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设案焚香,供上“开花的金豆”,专让龙王和玉帝看见。龙王知道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 从此以后,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也有炒豆的。大人小孩还念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有的地方在院子里用灶灰撒成一个个大圆圈,将五谷杂粮放于中间,称作“打囤”或“填仓”。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何时开始的?国际劳动妇女节是无数人流血牺牲、不懈斗争换来的一天,蔡特金更是对国际劳动妇女节作出了巨大贡献。面对众多强大的反对力量,蔡特金与女权运动的先驱们是如何艰苦的斗争,三八妇女节到底是怎么来的,身处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妇女们又是怎么过国际劳动妇女节的。
国际劳动妇女节被省略的历史:
国际共产主义和妇女投票权运动
每当谈论到妇女节的历史,我们总会追溯到1857年纽约制衣和纺织女工走上街头,抗议恶劣的工作条件和低薪,争取10小时工作制和妇女平等的权利。1908年3月8日,为了纪念五十一年前的女工罢工,近15000名纽约妇女走上街头,争取投票权,抗议血汗工厂和童工问题,并喊出了象征经济保障和生活质量的“面包加玫瑰”的口号。(这几次运动最终都被警察暴力制止)此后每一年,为了纪念这一天,世界各地的妇女都会举办活动。
然而这样的说法在学界其实饱受争议。法国女权主义学者Liliane Kandel和Francoise Picq认为,关于1857年纽约制衣厂女工罢工的传奇诞生于1955年的芝加哥。为了把国际妇女节的历史与共产主义和苏联剥离,美国创造了一种本土女性抗争的叙事让妇女节的起源看起来更加的“国际”(美国)化。妇女节的起源并不是底层妇女应激性的对抗,而是国际女权运动先驱们跨越国界、有组织的革命成果。
国际劳动妇女节
说到国际妇女节的诞生,就不得不提起知名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运动家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这位德国共产党人在联合世界社会主义妇女方面的工作贡献甚巨。
克拉拉·蔡特金
当时,世界范围内的左翼将争取妇女投票权视为保守的诉求。然而在蔡特金所领导的社会主义妇女联盟的坚持下,第二国际和国际共产主义终于开始对欧美的妇女投票权运动进行广泛支持。1908年,美国社会主义党成立全国妇女委员会,开始组织全国的妇女进行为争取平等投票权的造势和游行。在这样的背景下,1908年的3月8日,纽约社会民主妇女协会组织了争取投票权的大规模集会。美国社会主义党宣布二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天为全国妇女节。
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代表
1910年8月,在第二国际哥的本哈根会议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上,Luise Ziets倡议来年举办世界妇女节,当时作为妇女大会主席的蔡特金支持了这项提议(但并没有确定妇女节的具体日期)。
第二国际社会主义妇女大会代表
导读:希波战争爆发于公元前500多年,是希腊反波斯的起义运动,是当时东西两大古文明的碰撞。当时的希腊筑城自居,波斯通过征服而发展成的一个奴隶制大帝国。正因为波斯的侵略本性,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与利益,希腊不得不奋起反抗。
古希腊,由于地形的限制,许多城邦被山脉分隔着,中间只有极少量的陆上交通,所以每一个城邦小国都以"天下"自居。城墙内是朋友,而在城墙外就到处是敌人。因此在希腊本部、爱琴海的海岸和各岛屿上,一共兴起了几百个城市国家。其中雅典、斯巴达这两个城邦发展较为迅速和强大。随着各城邦人口的增多,希腊人开始向沿海地区移民和殖民,同时,由于本邦粮食生产有限,夺取敌人的庄稼就成了经常性的作战目标。因此,各城邦国家经常发生战争。在斯巴达,男人们都不在家居住,只在营房里准备打仗。
希波战争
每年一次,把男孩们残酷地加以鞭挞,以考验他们忍受痛楚的能力。女孩们必须受严格的体育训练,希望她们能把较强的体力遗传给她们的儿女,以便将来守卫城堡。波斯是古代西亚一个奴隶制国家,它是通过征服而发展起来的大帝国。到大流士统治时期(前522-前486年),波斯已成为世界古代史上第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波斯军队的主要成分是骑兵和弓箭手,有若干个拥有1万人的师团。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帝国侵占小亚细亚西部沿岸希腊人建立的各城 邦。
希波战争形势图
公元前513年,国王大流士一世进一步控制了黑海海峡和色雷斯一带,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诸城邦的安全与利益。公元前500年,小亚细亚的希腊城邦米利都爆发反波斯起义,雅典等城邦相助。波斯帝国派重兵于公元前494年将起义镇压下去,米利都城被毁,同米利都一道举兵起义的一些希腊城邦也遭残酷洗劫。波斯帝国早有西侵野心,于是借口雅典和埃雷特里亚曾援助米利都,于公元前492年夏,发动了对希腊的战争。大流士一世派马多牛斯率陆、海大军,渡过赫勒斯滂海峡沿色雷斯海岸向希腊推进,但其舰船在阿托斯海角遭飓风大部覆灭,陆上也受到色雷斯人的袭击,被迫撤退。
说到岳飞,就不能不说岳家军。其实大宋朝从来都没有过“岳家军”这样的番号,这是老百姓对岳飞和他的部队的一个通俗叫法。岳家军的官方正式名称,叫“行营后护军”,基本上跟现在的大军区是一个概念。
一提到岳家军,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俩字:能打。在很多人的眼中,岳家军从来就没打过败仗,可以说“旌旗所指,所向披靡”。而与这种印象联系最密切的,是他们的死对头金兀术所说的话:“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在民间传说里,岳家军是一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军队。1140年,岳家军所属骑兵一举击败黑水靺鞨——女真的骑兵,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组织。
岳飞麾下的岳家军
岳家军为什么这么强大?岳家军崛起的秘密又在哪里?
初时岳家军——鱼龙混杂
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奉命独立成军。此时,军营中仅有不到10000的正兵。随后,又经过一些征战与收编,到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收复襄汉六郡时,岳家军兵力已增至35000多人。
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部平定了“杨么之乱”后,不断地合并地方军队,同时还将一些农民起义军纳入了军队编制中。可以说,“从群众中动员力量”是岳家军后期兵力大增的最重要原因。特别是绍兴五年(1135年),原湖湘地区起义军中有多达五六万的壮丁都被纳入了岳家军。
后来,岳家军一边打仗,一边扩充,以“滚雪球”的方式发展,岳家军人员的成分就更加复杂了。岳家军里边有收编的地方武装力量;有招降的钟相、杨么的几万农民 起义军;有打伪齐的时候,俘虏、投降的军队;还有国家分配的、脸上刺着“赤心报国,誓杀金贼”的一部分“八字军”的队伍。总而言之,就一个字——杂。
岳飞非常清楚,这支由“混杂人员”组成的军队在女真部队面前肯定不堪一击。虽然他们是“正义之师”,担负着收复失地的责任,但真实的战争从来不是靠想当然就可以取胜的。这就如同大型群殴,不一定是有理的那边赢。最后,还得比谁的胳膊粗力气大,手里拿的什么家伙,用的什么招式,哪一方的后边撑腰的更强。说到底,战争其实是一场拼人、拼装备、拼战术、拼后勤、拼治军手腕的群战,是综合实力的较量。这一点,在宋朝也不例外。
东拼西凑起来的岳家军虽然后来不断有正规部队加入,最终使编制一直维持在10万人左右,但因为农民起义军原本是打游击战的,基本上没多少战斗力。装备差不说,人员也参差不齐。
岳家军里带兵的将领,除了张宪、王贵几个有限的老部下以外,绝大部分都是后来才加入岳飞的队伍的。大将牛皋,他是被朝廷调拨到岳家军里边的;杨再兴原本是曹成的部下,兵败被俘,才成了岳家军的大将。
按理说,这么一群鱼龙混杂的人,长短不齐、想法各异,应该打败仗才对,但他们组成岳家军以后,怎么就百战百胜了呢?这完全得益于岳飞的领导有方与岳家军的严格训练。
岳母刺字在民间流传已久,单纯从感情上讲,没人愿意否认这个至今仍激励着中国人爱国精神的故事,但无奈的是那个时代孙岳珂所著的《鄂王行实编年》中就根本没有记述此事。关于岳飞背刺“尽忠报国”四大字的原始记录,则见于《宋史》的《何铸传》。官员在审问岳飞之际:“飞袒而示之背,背有旧涅“尽忠报国”四大字,深入肤理。”这表明岳飞背上的刺字已是年深月久。这条最原始的记载当然不能提供岳母刺字的证明。
岳母刺字
从情理上推断,岳母作为一个普通农妇,一般只怕不认字,而且当时的刺字是一项专门的手艺,有严格的操作程序和技巧,绝非一般常人所能。《水浒传》第八回 说林冲被“刺配远恶军州”,“唤个文笔匠,刺了面颊”。第十二回说杨志被判刑,也“唤个文墨匠人,刺了两行金印,迭配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充军”,表明宋时并 不是任何人都有随便给人刺字的手艺。
那么,到底为什么岳飞背后要刺字?宋朝统治阶级在招募兵勇时,兵勇脸部要被刺字,是为入籍标志,亦防止兵丁开小差逃跑。南宋人牛弁《曲洧旧闻》说:“艺 祖(即宋太祖)平定天下,悉招聚四方无赖不逞之人,刺字以为兵。”说明宋代募兵制是要刺字为记的。也有不刺字于面的,如范仲淹任“环庆路拒西夏招讨史”主 陕边务,所招募的兵勇只刺字于手背或手臂上。朝廷定死制度,边关大吏灵活运用,收到了较好的募兵效果。所刺文字最初是军队编号,如武德军、陕军等,稍后亦 可刺吉语、警策语。
岳母刺字
从清初钱彩的《说岳全传》开始,戏剧化编写了岳母刺字的故事,说岳飞“就将衣服脱下半边。安人取笔,先在岳飞背上正 脊之中写了“精忠报国”四字,刺完,将醋墨涂上了,便永远不褪色”。小说在第六十回“勘冤狱周三畏挂冠”中反而 删除了岳飞在被审讯时,袒示背部四字的真事。从此之后,岳母刺字的故事遂成定型,而岳飞背刺四字也讹为“精忠报国”,并且长久以来,以讹传讹,近乎弄假成 真
由此可见,岳母刺字的传说大致流传了四百年,在此之前,并无此种传说。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