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一起来深入探讨老马识途的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发生了很多精彩的故事,也留下了很多的成语,其中齐桓公就有不少的成语典故流传后世,其中比较有名的有老马识途、管鲍之交、一鼓作气、风牛马不相及等等,这里就介绍一下其中的几个故事。

老马识途的故事
据说当时齐桓公为了建立霸业就提出了“尊王攘夷”的口号,一方面保持对于周王室的敬重,一方面互相扶持对抗外族,而就在齐桓公提出这一口号不久,远在北方的山戎就跳出来攻打燕国,当时山戎部落活跃在周朝北方,而燕国就深受其害。在收到燕国的支援请求之后,齐桓公就领兵帮助燕国(话说当时虽然诸国之间内斗不休,但是碰上外族入侵的时候倒是少有拖后腿的。)
齐军的强大远不是山戎可以抵挡的,一路打过去很快就击败了山戎部队,甚至还反攻,灭掉了山戎中的令支国,之后一路进发打倒了孤竹国,但是因为地形复杂,有很多山丘,所以齐桓王等人在一个山谷之中迷路了,连着几队斥候出去都没有什么成果,军队的补给出了巨大的问题,如果再找不到出路可能会死在这里。就在这个时候管仲苦思冥想,对齐桓公说:“这儿的老马肯定认识路,我们让老马来带路肯定能出去。”果不其然,在几匹老马的带领下,齐军很快就出去了,找到了孤竹国,消灭了孤竹国,从此以后老马识途的故事也就流传了开来。
还有比如管鲍之交,用来形容两个人相知相识交情深厚,当时如果不是鲍叔牙的力荐,管仲或许就死在了齐桓公的手上,也就不会有日后的春秋霸主了。
齐桓公逐白鹿发生什么故事
一般来说,小说电视剧里面的主人公就能够经常碰到老爷爷来指点他们,齐桓公也就像是主角一样,经常在外面碰上老人家,比如他追一只鹿遇到一个“愚公”的老人指点了他应该整顿吏治,这次出去又是追一只鹿,又碰着了一个老人。

齐桓公雕像
话说这一天齐桓公趁着天气好出去打猎,遇上一只白鹿,就一直追着去,追到了麦丘,看到了一个满头白发的老人家,齐桓公看到老人家就问:“老人家多大了啊?”那人回答说:“83了。”在那个时代83岁很长寿了,于是齐桓公感叹道真长寿啊。于是就和老人家坐下来喝喝酒什么的,喝着喝着,齐桓公说:“老人家您祝福我一下吧。”于是老人家用自己的方式祝福齐桓公,第一句是“让我的国君更加长寿,金银都不足为贵,只有百姓更加珍贵。”齐桓公听了觉得说的很有道理就让老人话再说一句。
老人家接着说:“让我的国君能够好学且不耻下问,手下都是贤者能臣。”齐桓公觉得这个老人家肯定是来指点自己的就说再来一句,于是老人家又说了:“希望百姓能够不得罪君王,君王也不得罪百姓。”齐桓公觉得这句话说得不如前两句有水平,就请老人家换一句,但是老人家哭着说:“这句话比前两句更加重要呢。百姓得罪了君王,还有为他开脱的,君王得罪了百姓现在都没有为他们辩解的啊。”听到老人家这么情真意切的话,齐桓公觉得自己能够碰上这么一个智者,真是天大的福气,于是举荐他为官,而齐桓公能够称霸天下,不只是因为管仲,也是因为这次的遭遇啊。
齐桓公为什么会吃人
自古以来吃人肉就是一种屡见不鲜的事情,很多混乱年代里百姓们都有易子而食的事情,而在军队战争中这种吃人肉作为军粮的事情也数不胜数,就连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都写过“壮士饥餐胡虏肉”的经典诗句。而早在春秋时期,齐桓公就有过吃人肉的记载。

齐桓公的影视形象
齐桓公作为春秋五霸之首,一直位高权重,可以说当时能够有的奇珍美味他都吃过,有一次他开玩笑地对自己的厨师易牙说:“寡人这一辈子什么都吃过了,就是没有吃过人肉啊。”本来只是一句玩笑话,齐桓公也只是说说而已,但是易牙是一个小人,对于权势的追求,让他把这句话当真了,回家之后杀了自己3岁的小儿子,蒸成肉饼给齐桓公吃。“虎毒尚且还不食子”而易牙竟然下得了手直接杀了自己的儿子,还亲手做成了肉饼给人吃,简直就是禽兽不如。
那么齐桓公既然吃了人肉,他又是什么感觉呢?其实当时齐桓公知道自己吃的是人肉的时候,心里也是非常不舒服的,毕竟身为一种高智慧的文明物种,人类对于吃同类这种事情相当排斥,但是得知这是易牙杀了自己的儿子,亲手做给自己吃,希望能够保佑齐桓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他就被感动了,觉得易牙爱自己胜过了爱他的儿子,所以齐桓公对于易牙更加宠爱。但是其实试想一个人能够杀死自己的儿子来取悦君王,那么君王还有什么能够给他的东西呢?还有什么东西回报给他超过他的儿子呢?
从煮肉神器到传国重器,这,便是鼎。说起鼎,大部分人都知道,和“鼎”有关的成语、俗语一口气能说出一串,一言九鼎、鼎鼎大名、人声鼎沸、鼎力相助、三足鼎立、楚王问鼎、问鼎中原、春秋鼎盛等。另外,在中小学的历史教材中都有“鼎”的身影,像“世纪宝鼎”“后母戊鼎”等,便是“鼎”在人们心目中的最初印象。鼎如何成为立国神器?

鼎
古代在大型的纪念活动或极重要的外交往来中互赠礼物时,鼎是一件必不可少的器物。鼎是我国青铜文化时期的代表,鼎在古代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也是神秘、贵重的礼器。
鼎,在古代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并不是偶然形成的。作为至尊至贵的王者之器的鼎,最初是很普通的,普通到什么地步呢?只是个烹饪的器具,和现在的锅差不多,用来炖煮和盛放鱼肉。
当然,还有个更重要的用途是专门祭祀或典礼。许慎在《说文解字》里说,“鼎,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新石器时代有陶鼎,黏土烧制的。夏商周是青铜时代,青铜鼎是一种比较高级的餐具,是夏商周各级贵族的专用品,就像欧洲人喜欢用银制餐具一样。

鼎
鼎从诞生起,就被赋予了特殊的地位——礼器,普通人是很难享用到的。“鼎铛玉石”“钟鸣鼎食”等成语就说明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奢侈。那时的王公大臣喜欢吃肉,经常用鼎煮,不同种类的肉放在大小不一的鼎里,煮熟后直接吃,想到古籍中的“列鼎而食”,那场面也真够壮观的。
商、周时代,青铜鼎多作为祭祀的礼器,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与资源,只有帝王将相有能力铸造,鼎就此成为贵族地位和阶级的象征。
重耳当初国家内乱,父子离间,没有办法之下,他就带着对他忠心的几个臣子逃走了。他最先去了狄国,正巧狄国在打仗,俘获了部落统领的两个女儿,顺水推舟的把她们给了重耳。在狄国一段时间之后,重耳就离开狄国,到齐国去了。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下。

重耳雕塑
经过卫国的时候,卫国不是很友好,没有办法,重耳只好继续走。
到了齐国之后,齐国国君对重耳也不错,也给他娶了个妻子。后来齐桓公死了,重耳本来不想离开温柔乡,被自己深明大义的妻子灌醉装上马车送走了。木已成舟,只好继续前行。
下一站是曹国,曹国的国君对重耳很不尊重,但是大夫僖负羁的妻子觉得重耳是个人才,僖负羁很听妻子的话,派人给重耳送饭吃,这不是普通的饭,里面藏了好东西的。重耳收到饭菜后,把饭菜吃了,但是把里面的宝玉还给了它本来的主人。
重耳到宋国之后,宋国国君觉得大家都送东西,自己不送不好,就给了重耳二十辆马车。
到了郑国,虽然大臣劝告,但是郑文公太倨傲,并不依礼接待重耳。
再到楚国,楚国国君和他有了著名的退避三舍的典故,这个就不必详说了吧。
总而言之,重耳去了很多很多的国家,有的国家把他当作贵宾款待,有的国家对他不是特别的友好。后来重耳成为了有名的晋文公,有仇报仇,恩人就报恩,赏罚分明。当初的不自在,全部改回来了。
晋文公人物形象怎么样
历史上对于晋文公没有什么特别负面的评价,这样的人还能坐到春秋霸主的位置,必会满足三个点:一是自己有能力;二是身边能人多,这一点也可以算作是自己的能力;三是运气好。很明显晋文公重耳就是这样的人。

晋文公剧照
首先他是个爱读书的人,其次他是个喜欢结交朋友的人。在十七岁的时候,身边就已经有了五个在日后辅佐他大业的人。在骊姬之乱的时候,重耳为保命,亡命天涯的时候这五个人也是誓死跟随。以后这段逃亡的日子也被成为周游列国的日子了。
据我推测的话,晋文公此人应该相貌不错,因为在他逃亡的日子里,每到一个愿意接待他的国家是,当地的君主都喜欢赐给他女人。一开始来到舅舅的国家时候,就有一姑娘做了他的老婆,当重耳再次出发去流浪的时候,还对自己的老婆说二十五年没回来,你就改嫁。看到此处,我不禁笑了,这真的是真心希望自己老婆好吗。然而他的妻子说这么多年我的坟头草都多高了,但是我愿意等你。
之后在齐国,他又娶了个姑娘。日子过得舒坦了,他都不愿意再回来,只想跟老婆在齐国这温柔乡过一辈子。然而他的老婆充分发挥了成功男人背后的女人的功能,和他舅舅一起把他灌醉,然后送出齐国,让他去抢回王位子。为这事儿,他竟然还跟舅舅闹了脾气。
之后他继续流浪,最后杀死自己继位的弟弟,回来继承了王位。他在位的期间也是尽职尽责,抓住时机,充分发展,使晋国成为春秋时期的一大国。
秦始皇大家都知道,那秦昭襄王你知道是谁吗?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大秦帝国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心生向往,要说到秦国,就不得不说秦始皇,那大秦帝国中的秦昭襄王和秦始皇是什么关系呢?大秦帝国中秦昭襄王是谁,秦昭襄王与秦始皇比谁更厉害?

提起秦始皇嬴政,可谓是“妇孺皆知”。从古代史书评论,到如今与秦始皇相关的历史剧、电影不断搬上荧屏,人们对他的丰伟功绩皆叹服,因为他是结束列国纷争局面,一统六国的第一人,并自称“始皇帝”。
数不知,在他之前,还有一位秦国国君,曾为统一天下奠定根基,更是加速了整个统一进程,至少提前半个世纪。此人便是在秦国历史上,可圈可点的秦昭王嬴稷,他和秦始皇什么关系?谁对统一六国的功绩更大?

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嬴姓,名稷,秦孝公之孙,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异母弟,生母为历史上著名的宣太后,是后来秦始皇嬴政爷爷的父亲,即曾祖父。这就是两人的血缘关系!

我们再来分别谈一下两人的功绩。秦昭王虽只是秦国诸多国君中的一位,但他的历史地位不容动摇。他在位时间长达56年,任用魏冉、白起、范睢等文臣武将,逐一弱化六国实力,又听取范睢建议,采用“外交进攻”的策略,使得秦国国力空前鼎盛,而且领土面积也达到秦国有史以来最大。
岳乐是谁?岳乐,爱新觉罗氏,他是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七子阿巴泰的第四个儿子,同时也是清朝初年一大能臣。他在清朝入关之后,为清朝权利的稳固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岳乐是清代亲王中少有的集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于一身的人物。
岳乐剧照
岳乐:清朝改革家
岳乐坚持支持改革,以达到国家稳固的目的。
顺治帝亲政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政策,重用汉族官员,因而遭到满洲贵族阶级的反对。但是岳乐却是其中,少数支持顺治帝的臣子。因而在顺治帝时期,岳乐得到重用,君臣一起推动改革,大胆启用汉人,缓解与汉族地主阶级的矛盾,停止圈地,使人民能正常从事生产活动。
正是因为进行了改革,清朝在入关之后,才能迅速稳定下来。不过可惜的是,后来因为顺治帝自己在临死前下了罪己诏,等于全盘否定了之前改革的功绩,岳乐因此也受到保守派的挤压,在康熙初年不得重用,郁郁不得志。
都说成功男人背后一定有默默支持与付出的女人,今日我们来细数下岳飞背后的女人们,岳飞大家都知道,是宋朝著名抗金将领、民族英雄,那岳飞的老婆是谁呢?据说,岳飞一生有三个女人,分别是刘氏、士族之女和李娃。
岳飞的老婆:十六岁娶妻
李氏是岳飞的第一个妻子,岳飞十六岁的时候娶李氏为妻,生子岳云和岳雷。不过李氏是个耐不住寂寞的女人,因而未能与岳飞走到最后。岳飞投戎抗金,离家之前嘱咐李氏留在家里替他赡养老母,照顾幼儿,但是在岳飞离开之后,李氏却耐不住寂寞,两次改嫁,甚至还有一个是韩世忠军队里一个管押运的。
岳飞执掌兵权之后,曾派人给韩世忠送去书信,哪知道世宗回了信后,又另祝福那人:传语岳宣抚,宣抚有结发之妻,见在此中嫁做一押队之妻,可差人来取之。 岳飞回之:履冰渡河之日,留臣妻侍老母,不期妻两经改嫁,臣切骨恨之,已差人送钱五百贯,以助其不足,恐天下不知其由也。
《要录》记:飞之在京师也,其妻刘氏与飞母留居相州,及飞母渡河而刘改适,至是在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军中,世忠谕飞复取之,飞遣刘钱三百千。丁卯以其事闻,具奏:臣不自言,恐有弃妻之谤。诏答之。
正是因为有刘氏的前车之鉴,后来岳飞选择妻子之时,有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前提,那便是同甘共苦。若是不能与他一道同甘共苦,就算再没的女人他也看不上。
林则徐年轻的时候,脾气暴躁,性子急,无论林宾日如何劝告,见效都不大。后来林宾日干脆给他讲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县官,非常孝敬父母,最恨不孝的犯人,判罪也特别重。一天两个人押解了一个年轻人进入公堂,义正言辞的对县官说:这个人对其母亲又打又骂,极为不孝!
县官听了,顿时极为气愤,立刻下令打那年轻人五十大板。正打的他皮开肉绽之时,一个老婆婆拄着拐杖进来,边哭边诉道求求青天大老爷做主,刚才有两个强盗来抢我家的牛,我儿子一个人打不过两双手,被强盗绑了去,不知弄到那儿去了,请求老爷赶快替我找我儿子,我就只有这么一个孝顺的儿子呀!县官这才知道自己太过着急,判错了。
年轻时的林则徐脾气暴躁
林则徐听后,立刻明白了道理,当场便遵嘱写了制怒两字的横幅。随身带着,时刻警惕自己心情急躁。
本文地址: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